专专官网

专专
人才与服务共享平台

班主任给女学生发不雅信息被拘引发的思考:如何防范不良教师进入科室?

更新时间:2025-08-23 15:59:29点击:

  班主任给女学生发不雅信息被拘,如何防范不良教师

  近日,“班主任给女学生发不雅信息被拘”的新闻引发社会强烈愤慨。涉事教师身为班级管理者,本应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,却利用职务便利向未成年人发送低俗、不雅内容,不仅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,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,最终被依法拘留的结果,彰显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坚定守护。但愤慨之余,更需冷静思考:如何从根源上防范不良教师,为学生筑牢校园安全的“防火墙”,让教育真正成为“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”?

  一、事件警钟:不良教师的危害远超个体伤害

  此次被拘的班主任,其行为并非孤立的“失德”,而是对教育信任的严重践踏。女学生在收到不雅信息时,往往会陷入恐惧、困惑与自我怀疑——本应依赖的师长变成“威胁源”,会让她们对校园环境失去安全感,甚至产生厌学、自卑等心理问题,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伴随其长期成长。更严重的是,这类事件会击穿公众对教育行业的信任底线:当“教师”这一承载着“传道授业解惑”使命的身份,与“低俗”“违法”挂钩时,整个教育行业的公信力都会受到冲击,让家长对孩子的校园生活充满担忧。

  事实上,此类不良教师事件并非个例:有的教师借“辅导”之名对学生进行肢体骚扰,有的利用职务之便索要财物,有的在课堂上传播不当言论……这些行为的共性在于,涉事者都将“教师身份”异化为谋取私利或满足私欲的工具,而未成年人因心智尚未成熟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,成为最易受侵害的群体。因此,防范不良教师,绝非“事后惩处”这么简单,更需要构建一套“事前预防、事中干预、事后追责”的全链条体系。

  二、制度先行:用刚性规则划清教师行为“红线”

  防范不良教师,首先要让制度成为“第一道防线”,通过明确的规则界定教师行为边界,让“不可为”成为共识。

  一方面,需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,将“向学生发送不雅信息”“单独与异性学生在密闭空间接触”“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”“传播不当思想”等行为明确列为“禁区”,并配套严格的惩处机制。例如,可参考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教师法》相关规定,建立“师德一票否决制”——一旦教师出现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,无论情节轻重,先暂停其教学资格,再启动调查;若查证属实,不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,更要将其纳入“教育行业黑名单”,终身禁止从事教育相关工作,彻底切断其“换学校任教”的可能性。

  另一方面,要强化教师入职前的“背景审查”。当前部分地区教师招聘仅关注学历、专业能力,却忽视了“人品审查”——涉事教师若在入职前就有不良行为记录,却因审查漏洞进入教育系统,无异于“引狼入室”。因此,需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入职背景核查平台,联动公安、司法部门,对拟入职人员的违法犯罪记录(尤其是涉未成年人犯罪、性骚扰、猥亵等记录)进行全面排查,确保“有问题的人进不了校园”。

  三、学校尽责:打造“看得见的监督”环境

  学校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,是防范不良教师的“主战场”。很多不良教师的行为之所以能隐藏,往往与学校管理松散、监督缺位有关——例如,部分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私下沟通缺乏规范,对“单独辅导”“微信私聊”等场景没有明确约束,给了不良教师可乘之机。

  要改变这一现状,学校需从“管理细节”入手,构建透明化的监督体系。其一,规范师生沟通场景:明确要求教师与学生的私下沟通需“留痕”,如微信、QQ等线上沟通需使用学校统一注册的工作账号,且聊天记录需保存至少1年,便于后续核查;线下辅导需在教室、办公室等公开场所进行,且不得关闭监控,若确需单独沟通,需有其他教师或学生在场。其二,建立“学生-家长-学校”三方联动的举报渠道: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、邮箱,且举报流程需严格保密,避免举报人(尤其是学生)遭到报复;同时,定期向家长推送“校园安全告知书”,告知家长如何识别教师的不良行为,鼓励家长发现异常后及时与学校沟通。

  此外,学校还需定期开展“师德教育”与“法治教育”。师德教育不能停留在“念文件”“签承诺书”的形式,而应结合真实案例,让教师深刻认识到“失德”的法律后果与道德代价;同时,要为学生开设“自我保护课程”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:“哪些接触是不正常的”“收到不雅信息该怎么办”“可以向哪些人求助”,让学生从“被动保护”转向“主动防范”。

  四、家庭赋能:成为学生最坚实的“后盾”

  很多时候,学生遭遇不良教师侵害后,因害怕“被批评”“被报复”而选择沉默,这与家庭沟通的缺失密切相关。部分家长平时只关注孩子的成绩,却忽视了对孩子“心理状态”的关注,当孩子表现出“不愿上学”“情绪低落”“回避与某教师接触”等异常时,没有及时追问原因,导致不良行为持续发酵。

  家庭要成为防范不良教师的“重要一环”,关键在于建立“信任型亲子关系”。家长需主动放下“权威”,多与孩子平等沟通,比如每天花10分钟问孩子: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不舒服的事?”“有没有老师或同学让你觉得不开心?”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时,无论事情大小,都要先给予“理解与支持”,而不是急于否定或指责,让孩子知道“遇到问题可以找家长帮忙”。

  同时,家长要主动向孩子普及“边界意识”:告诉孩子“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随便看、随便碰”“别人发送的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信息,一定要告诉家长”“不要单独和老师去偏僻的地方”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醒,能帮助孩子建立“自我保护的底线”,当不良教师试图越界时,孩子能第一时间察觉并拒绝。

  五、社会协同:织密未成年人保护“大网络”

  防范不良教师,不能仅靠学校和家庭“单打独斗”,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。例如,媒体可通过报道真实案例、解读相关法律,一方面警示教师群体“坚守师德底线”,另一方面向公众普及“如何防范不良教师”的知识;社会组织可开展“校园安全公益讲座”,走进学校和社区,为教师、学生、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;司法机关则需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的惩处力度,不仅要依法追究涉事教师的刑事责任,还要及时为受害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等法律援助,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。

3aade7b6d35318e003f6a68a1f5a0f64_1-250R316011KL.png

  此外,可推动“校园安全社会监督”机制——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家长代表等组成“校园安全监督小组”,定期对学校的师德建设、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检查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,让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“社会监督”之下。

  结语:守护成长,需让“师德”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

  教师的核心使命是“育人”,而“育人”的前提是“正己”——只有教师守住师德底线,才能让学生在安全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。“班主任发不雅信息被拘”的事件,是一次沉痛的警钟,它提醒我们:防范不良教师,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,而是制度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共同的责任。只有当刚性的制度划定“红线”,细致的管理筑牢“防线”,温暖的家庭撑起“后盾”,广泛的社会形成“监督”,才能真正让不良教师无处遁形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感受到尊重与保护,让教育回归“立德树人”的本质。
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