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专官网

专专
人才与服务共享平台

老人免费乘公交,城市的多面镜​

更新时间:2025-08-22 13:54:16点击:

  在城市的交通脉络中,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这一政策,宛如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社会关怀、资源分配、城市活力等多方面的景象,对城市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

  从政策的初衷来看,老人免费乘公交是社会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现代延续,彰显着对老年群体的关怀。在许多城市,公交是老年人出行的重要依赖。以贺州市为例,自推行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政策以来,2019-2024年累计减免老年人乘车费用500万元,年平均约252万人次的老人免费出行。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老年人的生活,无论是日常的买菜、就医,还是参与社交活动、上老年大学等,免费公交都成为他们连接外界的重要纽带,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感,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融入城市生活,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。

  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绿色出行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。鼓励老年人选择公交出行,有助于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。当更多人,包括老年人,选择公交这一公共交通方式时,道路上的车辆数量相应减少,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,同时汽车尾气排放降低,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、打造绿色低碳城市起到积极作用。一些城市在实施免费公交政策后,公共交通的客流量明显上升,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市的交通结构。

  该政策还能刺激城市消费。在一些城市,公交线路延伸至乡村或城郊,不仅方便了老年人出行,还带动了区域间的消费流动。例如,19路公交车途经贺州市7个行政村,沿线2万群众借助公交便利,组团逛街购物,成为消费“新生力量”。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让老年人出行更频繁,他们在出行过程中产生的消费,如在菜市场买菜、在街边小店购物等,都为城市的商业活动注入了活力,尤其是社区周边的商业,在老年人频繁出行消费的带动下,得以繁荣发展,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微循环。

  但在实践过程中,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压力。公交运营本身成本高昂,包括车辆购置与维护、司机工资等。免费政策实施后,公交企业收入减少,需要政府财政给予补贴。在一些财力紧张的地区,如德惠市,财政收支矛盾突出,每年300万元的补贴难以完全覆盖政策实施的实际成本。这使得公交企业在运营上面临困境,若长期得不到足额补贴,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,如减少车次、延长发车间隔等,进而影响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乘客的出行体验。

  早晚高峰时段的运力矛盾也较为突出。在大城市,高峰期公交车上老年乘客占比可达40%以上。老年人出行时间的不确定性,部分出行并非刚性需求,却在高峰时段集中乘车,与上班族、学生等刚性出行人群形成竞争,加剧了公交的拥挤程度。这不仅降低了出行效率,还可能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。例如,一些年轻人抱怨高峰期公交过于拥挤,影响自己上班上学;而老年人也可能因乘车环境拥挤而感到不适,甚至存在安全隐患。

image.png

  此外,资源浪费现象也不容忽视。由于乘车免费,部分老年人将乘坐公交当作一种消遣方式,出现“免费公交游”现象,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交资源的浪费。一些公交线路在非高峰期,尤其是老年人出行集中的时段,满载率过高,而在其他时段却运力闲置,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,未能充分发挥公交资源的最大效益。

  面对这些挑战,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优化措施。上海市早在2016年取消了免费乘车政策,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,将户籍老人从65周岁开始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为五个档次,提供涵盖高龄营养、交通出行等方面需求的津贴,把出行选择的主动权交给老年人,既保障了老年人的福利,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。广州市从2025年2月起实施“积分兑换”制度,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获得300积分,乘坐公交车在非高峰时段消耗1积分,高峰时段消耗3积分,积分还可兑换其他公共服务,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老年人错峰出行,提高了公交资源的利用效率。

  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既体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,带来绿色出行、刺激消费等积极效应,也面临财政压力、运力矛盾等现实挑战。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,如何在保障老年群体权益与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之间找到平衡,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。通过不断优化政策措施,如实施灵活的优惠政策、合理调整财政补贴方式、提升公交运营管理水平等,有望让这一政策在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同时,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发展,实现社会福利与城市运行效率的双赢。
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