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 2 日,QuestMobile 发布的《2025 年 AI 应用报告》显示,随着 DeepSeek 的开源,以及互联网大厂、AI 创业公司的持续发力,2025 年上半年,中国 AI 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,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 “全球竞争者”,产业格局也随之重构。大厂阵营(如阿里、腾讯)与新兴力量(如 DeepSeek、Moonshot AI)共同构成第一梯队,部分企业则选择放弃通用模型,转而聚焦垂直领域。这种格局变化背后,蕴含着三大核心趋势。
在开源大模型的影响下,“插件形态 AI 应用 (In-App AI)” 已成为嵌入各类场景的核心模式。凭借主 APP 庞大的用户规模和用户已养成的使用习惯,此类应用迅速获得用户认可。今年 5 月,全行业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 34.7 次,有效 Token 消耗量高达 34.2 万亿。这一模式催生出低成本、广应用、快筛选的 “产业基础设施 + 多元多维生态应用” 发展路径,类似于当年 4G 普及催生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的过程。未来,它将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升级,为现有商业模式带来 “次世代竞争” 的雏形,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。
互联网大厂及 AI 科技企业原生 APP 呈现出总体上升明显但厂商两极分化的态势。5 月,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 58 次,有效 Token 消耗量达 69.9 万亿,领先于其他方向。然而,头部与尾部企业分化显著,活跃用户规模千万级以上、百万级以下的 AI 原生 APP 个数占比分别为 7.8%、83.8%。其中,千万级以上规模原生 APP 用户数量环比增长 2.3%,而千万级以下规模原生 APP 大多用户数量环比下跌。这种分化同样体现在 PC 端网页应用格局上,表明行业竞争仍处于激烈的 “白热化” 阶段,头部企业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大领先地位,而中小企业则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。
手机厂商依靠预装所带来的优势曾十分明显,但近几个月来,互联网大厂及 AI 科技企业原生 APP 通过持续拉新促活,对手机厂商原生应用造成了较大冲击和用户分流。同时,“AI Agent” 应用模式进入爬坡期,导致手机厂商原生 AI 类 APP 在功能差异化方面陷入困境:深度操控难以实现,浅层应用又同质化严重。这使得手机厂商的用户增长和使用情况陷入瓶颈,5 月,手机厂商原生 AI 类 APP 月人均使用次数约为 17.7 次,有效 Token 消耗量为 5.6 万亿。如何打破 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” 的局面,成为所有手机厂商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在大模型能力未出现 “代际跃迁” 的情况下,AI 应用在过去几个月持续深入垂直领域探索,形成了 “插件形态 AI 应用 (In-App AI)”“手机厂商原生 AI 类 APP”“互联网 / AI 科技企业原生 APP”“PC 端网页 AI 应用” 四大应用模式。各赛道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5.8 亿、5 亿、2.7 亿、1.9 亿,同比增速分别为 106.0%、9.5%、316.0%、171.8%。这些趋势正悄然重塑移动互联网生态格局,甚至改变各行各业的底层发展逻辑。头部玩家纷纷将自身优势能力与 AI 应用相结合,试图构建新的竞争壁垒。例如,腾讯集团布局了 10 个 AI 应用插件,涵盖 AI 搜索引擎、AI 社交互动、AI 文案写作等赛道;抖音集团也已布局 7 个 AI 应用插件,涉及 AI 搜索引擎、AI 图像处理、AI 视频处理等领域。用户量靠前的 APP 也纷纷调整 AI 插件应用形态,通过优化名称、位置和功能,吸引更多用户使用。以搜索领域为例,抖音 AI 搜索、腾讯 AI 搜索月度活跃用户分别达 2 亿、1.6 亿。可以预见,随着互联网大厂和 AI 科技公司不断推动技术轻量化、平民化,即便通用大模型、AI Agent 的迭代需要更长时间,AI 也将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改变众多行业的发展走向,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